2007年4月22日 星期日
美學拼圖‧明代浙派繪畫>>>>看不見的畫家
最近工作上針對計畫,想記錄一下。我覺得明代藝壇上有其特殊現象是
曾有一群在地方上表現出色的藝術家,因其優異的能力使之受到欣賞與贊助,也有些進出過宮廷畫院,其藝術風格的興衰起伏,使得許多畫家的名字消失在一個原本該有的位置上,但他們有部分人的畫作留了下來,使我們發現相比之下與後來盛行的文人風格藝術,有極大的不同,這群人即是後人通稱的浙派畫家。明代中期文人藝術圈自擁標準區分特定風格,排除且批評異己風格畫家-即後人通稱為浙派的一群畫家。文人圈子的評論態度深深影響著這群浙派畫家在藝術史中的能見度,加上文獻予之紀錄上觀點的落差,這樣的現象導致難以一窺明代藝術中文人派畫家以外的多元面貌。
浙派之於文派是個廣泛的通稱,其各自有一脈或多脈的師承背景,諸如馬夏派等師徒制或家族性風格傳統。這些經由臨摹、學習的區域性區塊風格,就像拼圖般的複雜。因為學習,不同畫家們會有共同的、交錯的,或突出一格的繪畫方式,這些繪畫風格的本身即呈現拼圖概念般,擁有組合的模式,只是恰巧比拼圖更能切換調度。因此,需要對前浙派先行風格,以及浙派一二三代至晚期風格衍變,作一仔細的觀看;予以對應當時吳地文人批評家,或後期批評家於文獻上的文字評論,視覺圖像與文字兩種文本的對照,對其瞭解會有許多幫助。
在此興衰現象下,我覺得藉由浙派,可以觸類旁通當前各種藝術價值、藝術潮流、審美喜好的建立...等現象,是如何與跟當前坐擁權力者(有判定權力的圈子)的判定與支持有莫不可分的關係;亦即不盲目擁抱強權所支持的主流美學認知;每個世代當朝美學的標準,甚至可說是政治的東西。
不過在此用到美學這樣西方哲學系統下的語彙,從來都不是恰當的,只是一種習慣性的挪用。從浙派的現象中,他們的繪畫變化甚至是非常像個中空的立方體,我們後人只是用有限的文獻與揣測去分析,用繪畫上視覺的風格來作單一比對,種種視點並不充分。但唯一可確定的是,他們繪畫上的元素,運用的技法,使我看到了百年之前的影響,這對中國藝術上的衍變,竟可如此根深蒂固。除此外,對他們的作品作聯想,就會發覺仍有許多個人自由性的發展。即使他們在明代中晚期或是清代以後受到的不重視,那又如何?藉由多媒體的技術展現,現在可能正是他們大翻身的機會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